11月28日上午,“茶场医院杯”郎溪县卫计系统“最美人物”表彰会议在县卫计委六楼会议室举行。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永松、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江波获“最美医生”称号,儿科主管护师张瑶、骨科护师张艳艳获“最美护士”称号。
今年5月,县卫计委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行业“最美人物”评选活动。通过申报、初审、网络投票及专家组评审的方式,共评选出最美医生3名,最美护士3名,最美卫计专干3名,最美村医3名。此次活动,向社会宣传了全系统干部职工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感人事迹,展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县卫生计生工作者立足岗位、奋发向上、创造新业绩,展示行业良好形象,为推进“健康郎溪”而努力。
最美人物事迹
不忘初心·精益求精
张永松,男,1978年12月出生,县人民医院十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安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宣城市肾脏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委员会常委,多次获得院内优秀科主任,郎溪县“拔尖人才”,宣城市“百优医生”等称号。
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2008年其在弋矶山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根据医院的发展和领导的支持,他带领人员创建了我县第一家血液透析中心,随着科室的逐步发展,他不断勇攀临床技术上的高峰,突破血液净化里面各个技术难点,独立开展了我县第一例急诊透析导管植入术,第一例人工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第一例长期带cuff透析导管植入术,第一例血液灌流等技术,极大解决了郎溪县尿毒症透析患者的临床实际问题。
关口前移,抓好病患源头管理。为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避免进入终末期肾病,将疾病治疗时间前移,县内第一个肾内科专科门诊开诊,他开始了早期原发性肾炎和继发性肾炎的诊治工作,并且开展了肾脏疾病的检测。2011年在全市开展了第一例肾脏活检技术,打破了郎溪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县内无法明确诊断的尴尬局面,这项技术开展的近十年来已经解决近200名肾病患者诊治的问题。
勇攀高峰,敢于挑战尖端技术。2017年医院组建了十二病区,张永松同志担任科室主任,他带领科室医护集体培训、学习,共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17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高通量超纯水透析和透析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透析质量,2018年在病区开展了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和经皮静脉血管球囊扩张术,完善了科室相关技术空白。
张永松,普通的工作中,透着勇攀高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担当。数不清的锦旗,诉说着患者诚挚的感谢。在从医的道路上坚守信仰,带领着他的团队做好医者的使命,为那些丢失生活信心的肾病患者,点燃生命的火光。
一片丹心映边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陈江波,男,汉族,1981年6月出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县域医共体办公室建平医院主任,安徽省第六批援疆医疗队队员,在援疆工作中被评为“优秀医务人员”。
开放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2017年3月10日,门诊收住了一位甲状腺肿的老年维族女性患者,同时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因颈部肿物较大,已经对呼吸和进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该院现有的检测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无法开展此类手术,而患者又属于低保家庭,生活窘迫,根本无力负担外出就医的费用。在指挥部的支持下,即刻为她开放一条绿色通道,由陈江波亲自实施手术,手术很成功。
参加巡回义诊贴近基层群众。他除了开展正常的日常诊疗活动外,还对县内乡镇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开展送医下乡。2016年11月3日,当义诊队伍一到达皮西那乡色买提恰卡村,马上被围得水泄不通。义诊现场,陈江波仔细接诊每一位村民,为他们配备常用药品,为有需要的群众安排就医绿色通道。他先后深入到皮山县的巴什兰干乡、皮西那乡,伴随着牛羊、风沙,跋山涉水,接待群众就医咨询近2000人次,用医术为民族融洽搭建了一个不一样的平台。
言传身教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皮山县人民医院外科对一些重大疾病及疑难杂症诊治能力很有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毫不犹豫组建了普外科医疗技术小组,开始重点帮扶及带教工作。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甲状腺肿的43岁女性患者,医院以前没有收治过这类疾病患者,再多的教学讲座也没有一个病案来的直接,当天下午把这个病案拿出来做病例讨论,第二天医疗技术小组开展了皮山县人民医院第一例甲状腺手术。像这样采取术中边解说边示范的方法,组员们进步迅速。
援疆期间,陈江波积极为皮山县人民医院开展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10余种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每个工作日进行教学查房,完成示教手术近50例,主持及参与危重病例抢救及手术13例,他带教的两位医师已能独立开展普外科常见一、二类手术。
一年的援疆生活是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捧着一颗真心去,将安徽人民的关怀与爱心传递到西北边疆的那片戈壁上,缔结下了一份浓厚的皖疆情谊!在那远隔重山的地方,飞掠过他们的身影,留下了关于医者仁心的诠释。
十年如一日·白衣下的天使
张瑶,女,1984年10月出生,县人民医院儿科主管护师。十年来,张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护士的天职,用她读三年级女儿的话说,“妈妈爱工作,妈妈对人好,所以妈妈很美”。
护士的美,美在以医院为家。2008年5月至今,张瑶到县医院工作一晃已十年。2008年,张瑶刚结婚的时候,由于科室人手少,她主动放弃婚假坚持在工作岗位,让很多人不理解;2009年,女儿出生的当天,她仍然坚持上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连护士长都不忍心;2016年上班的时候把脚崴了,造成轻微骨折,医生建议休息一个月,可半个月不到,她却主动上班。
护士的美,美在以付出为先。如果说,选择了护士,就意味着付出,那么在张瑶身上就能得到最好的诠释。女儿第一次坐火车,是3岁的时候去芜湖看学习的妈妈,在拥挤的车厢,女儿一脸坚毅的站了一个小时;女儿第一次远行,那是4岁的时候,是去合肥看学习的妈妈……好多第一次,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
护士的美,美在以操守为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用在新生儿科最适合不过。新生儿科属于无陪护病房,在病房成立之初,很多患儿家长理所当然要进病房见自己孩子,甚至还有要去投诉的,抵制、谩骂或侮辱性言语时常发生。每当这个时候,张瑶总是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解释,久而久之,患儿家长逐渐体会到新生儿科管理的特殊性,不理解的吵闹声少了,患儿的哭声更是少了。张瑶戏言,在二胎时代,每个新生患儿都是她的“二宝”。
她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承担着比男性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有很多的无奈与愧疚;需要与被需要,令她拥有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勇气和力量,从不吝啬她的温柔与爱,只为这一个个可爱的人间精灵。十年如一日,十年复十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不平凡的美。
细数平凡·汇聚成伟大
张艳艳,女,1987年6月出生,县人民医院骨科护师,于2013年及2014年分别受过优秀护士表彰。
护理工作在人们看来平凡、琐碎、简单,在张艳艳的眼里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把平凡的护理工作当作事业来奉献……尤其是对老年人的护理,既要精心、细心、耐心,更要用心!她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他们。
李奶奶,75岁,在门口散步时不慎摔倒致股骨颈骨折,入住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后情绪很悲观,只有一位老伴在床旁照顾她,李奶奶的体型很胖,老伴体力有限,李奶奶每天都会把小便尿在床上,张艳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行,这样下去,非得压疮不可。”于是她带领着同事,每天为老人家翻身擦澡,更换体位、衣物,运用新型防压用具,确保老人时时舒适、刻刻清洁,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直不起腰,但却成功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一长期卧床腰椎骨折的女性患者,出现了便秘状况,经过饮水、吃蔬菜水果、开塞露塞肛、腹部按摩等手法均不见效,该患者下腹部鼓鼓的痛苦难忍。张艳艳便带着手套硬是一粒一粒替患者将干燥的大便抠了出来。事后患者很是感动,家属对她也是万分感谢。
在她的工作理念中从来没有“脏”“累”二字。有的是“认真”与“坚韧”。
有一种职业,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它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它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品尝过就不知道它的滋味。这就是“护士”,阳光下最平凡、最平淡、最单调的职业。她是几千万护理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一直默默的在用自己平凡的双手践行着一个护士的神圣天职。